走進東城區(qū)炮局胡同1號漢龍文獻保護中心,修復師們正在全神貫注做著單頁紙托背修復,他們用筆在蟲洞破損處涂上漿糊,補上紙,再用鑷子撕去補紙多余部分,最大程度地將古籍修復成原狀。
2012年以來,20多名古籍修復師常年在此忙碌,每年修復檔案、古籍、字畫超過30萬頁。
漢龍實業(yè)負責人介紹,首都實業(yè)投資有限公司所屬北京市漢龍實業(yè)有限公司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成立了漢龍文獻保護中心。漢龍文獻保護中心擁有完善的文獻保護設備和經驗豐富的專業(yè)技術人員,可開展文獻設備展示和定期的保護技術交流及培訓,還可提供文獻修復、去污脫酸、清潔除塵、仿真復制、聲像數字化與修復等各類文獻搶救保護的相關解決方案。其中,文獻修復和仿真復制是該中心拳頭技術,讓很多珍貴古籍煥發(fā)新生。
由于年代久遠,很多珍貴古籍文獻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和老化,古籍修復師根據每部古籍的損壞情況,制定修復計劃,并實施修復,做到最大程度的復原。就如同古籍醫(yī)生一樣,問病診治,從而延長古籍的壽命,發(fā)揮它的價值。
古籍修復是一種傳統技術,最重要的是修舊如舊,形神兼?zhèn)洹?ldquo;我們嚴格遵循古法,在大量修復工作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實現技藝上的創(chuàng)新和融合,達到古法融今藝。”古籍修復團隊負責人邱素云說。一本受損的古籍從開始修復到修好入庫,大致要經過22道主要工序:擬訂方案、拍照掃描、定級歸檔、選紙、修復、折頁、裁齊、壓實、裝訂……一招一式極為考究,修復一頁古籍往往需要幾個小時甚至數天的時間。
這可謂是一項繁復的工作。以選紙為例,除了在顏色、質感上選擇與古籍相近的紙品,還要考慮它的纖維度、火氣、酸堿性……作為一名古籍修復師,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地去了解紙張的特性,力爭做到還原古籍風貌。
在邱素云看來,古籍修復不是僅僅靠一把排刷、一根毛筆就能完成的,必須具備一定的古書古畫理論知識,熟悉書畫的歷史和結構,熟悉紙張、顏料、染料的特性,必要時還需自己染紙。同時,修復師還需要仔細閱讀每一頁的文字,揣摩古人留下的筆墨與思想,不僅要對古籍的紙質進行修繕,還要對書頁進行適當的補全。這是一門集技術、藝術、文化于一身的復合技藝,因此,修復師不僅要熟練掌握各類修復技藝,還要對文化典籍、審美藝術等有深入的了解。
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近20年,邱素云和團隊早已數不清到底修復過多少本古籍。古籍修復的意義在于古籍承載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明,對破損古籍進行修復,能夠讓它們更有效地被保存,并且能夠為后人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線索。邱素云感慨地說,“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有機會通過修復的方式陪它們走過一段時光,讓它們煥發(fā)生機”。
在漢龍文獻保護中心,一批又一批年輕人投身于古籍保護工作,從古籍維護、修復再到古籍數字化,青春的身影在泛黃的書頁中閃耀,青春的力量在古老的書籍中迸發(fā)。
新技術的加入也讓漢龍文獻保護中心在保護、傳承古籍的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漢龍文獻保護中心推出了古籍修復行業(yè)首例修復管理軟件,對修復過程實現了數字化歸檔管理。管理系統可以細化跟蹤到每一張紙,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定制服務,方便后期管理。同時,漢龍文獻保護中心推出的賽數系列非接觸式古籍掃描儀專為古籍掃描設計,采用了先進的非接觸式掃描技術,能夠對古籍進行高速而無損的掃描,把紙質文獻轉變成電子文獻,既可以長期保存,又利于復制、檢索、查閱,曾被用于文溯閣《四庫全書》的數字化工作。
發(fā)展至今,漢龍文獻保護中心已與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以及北京歷史研究院等專業(yè)文博院達成合作。“作為文獻保護從業(yè)者,我們深知古籍本身所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保護古籍并讓古籍里的內容發(fā)揚光大,就是我們要一直做的事情。”漢龍實業(yè)表示。